寒露缀衰草 凄风摇晚林——咏寒露古诗词赏析(二)
发布日期:2024-10-14 15:14 点击次数:83
图片
寒露缀衰草 凄风摇晚林
——咏寒露古诗词赏析(二)
川 雪
寒露时节,盛唐大诗人杜甫一次外出秋游访友,写下《九月一日过孟十二仓曹、十四主簿兄弟》,表现了诗人的晚年生活及思想情感:
藜杖侵寒露,蓬门启曙烟。
力稀经树歇,老困拨书眠。
秋觉追随尽,来因孝友偏。
清谈见滋味,尔辈可忘年。
仓曹:唐时州府佐治之官“六曹”之一。主簿:古代官名,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。隋、唐以后,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。这里以官职代指人名。
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寒露访友诗。
这首寒露诗反映了杜甫晚年的生活现状,以及他随遇而安、热爱生活的态度。秋风寒露里的杜甫是清苦的,也是诗意的。好的生活态度,本身就是一首诗。
首联“藜杖侵寒露,蓬门启曙烟”,是说,藜茎做的手杖上侵湿了寒凉的露水;蓬草编成的门开启了拂晓时分的烟霭。一个“藜杖”,一个“蓬门”,就点出了诗人晚年的生活起居。年迈的老人要靠拐杖出行,居住在简陋的茅屋里。
但贫困并不能影响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于生活的诗意描写。“寒露”与“曙烟”,正是身处贫困逆境中的诗人对于生活的理解。生活里不仅仅有贫苦,更有着许多无处不在的美好。只要你善于发现,它们就出现在你的面前。打开一扇门,烟霞也可以成为最好的诗意风景。
颔联“力稀经树歇,老困拨书眠”,是说,力气稀少,经过老树就要歇一歇;年老贫困,翻翻书正堪入眠。这一联正表现了诗人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,颇有王维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(《终南别业》)的意境。
没有力气了,走到哪就休息到哪;年纪大了,读书读到困了就睡觉。自由自在,随心所欲,让身心处在一种宁静祥和的世界里。“力稀”对“老困”,“经”对“拨”,“树”对“书”,“歇”对“眠”,不但对仗工稳老辣,而且内容丰富形象,写出了诗人晚年的身体状况,是为难得的佳句。
颈联“秋觉追随尽,来因孝友偏”,是说,秋天才惊觉,追随着它到原野尽头;来此地皆因为孟氏兄弟的特别友爱。
“秋觉”二字,说明诗人入秋以后,由于体力不支,很少出来走动。等到秋天过去一大半,才惊觉,想要看一看这秋天的美景。“追随尽”三字,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寒露季节景物的喜爱,以及他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。
来到这里,是为了看看孟氏兄弟,他们对我特别的友爱。一个“偏”字,想象出奇,表达了孟氏兄弟对于杜甫的特殊友谊。用此韵脚,一般很难想到,且对仗“尽”也非常贴切。
尾联“清谈见滋味,尔辈可忘年”,是说,闲话谈论间才感受到了人间滋味,你们兄弟二人可以做我的忘年交啊。
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于人间友情的向往与珍惜。谁说老年人不需要朋友,不需要人关心照顾呢?他们像孩子一样,更希望收获友谊,收获别人的认可。
读到这里,我们才能感受到诗人的心永远是火热的,永远是向着人间的,他对于生活的理解,无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。
寒露时节,不妨跟随诗人的脚步,走到哪算哪,静静地看一回秋景,追随到秋意的尽头吧。
图片
中唐诗人戴察的《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》,以其细腻的情思,将观赏月下露珠的过程写得情意绵绵,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,对于光阴的珍惜:
萧疏桐叶上,月白露初团。
滴沥清光满,荧煌素彩寒。
风摇愁玉坠,枝动惜珠干。
气冷疑秋晚,声微觉夜阑。
凝空流欲遍,润物净宜看。
莫厌窥临倦,将晞聚更难。
这是唐代诗人戴察的一首寒露诗,
戴察,字彦衷,苏州人。这应该也是一位只知道写诗,不知道生计的书生,是无数贫苦文人的一个缩影。
据历史记载,说他行迹无考,唯记载了两件事。一是,德宗贞元年,他曾屡获乡荐,以家贫未赴举。二是,贞元四年,以家贫无力承担赋税,投宿于刺史韦应物。
这两件历史记载的事件,只不过都是为了说明一个“贫”字。也许,诗人清贫的一生,已经没有什么行迹值得一提了。
然而,如此贫苦的诗人,却有着一颗细腻敏感、热爱生活的心,终于在《全唐诗》上留下了这唯一的一首诗。
首联“萧疏桐叶上,月白露初团”,是说,萧瑟稀疏的梧桐树叶上,白色月光照着露珠刚好圆圆的。一个“初”字,道出了露珠刚刚生成的美好样子,也说明了此时已到寒露时节。
二联“滴沥清光满,荧煌素彩寒”,是说,圆润明丽的水滴声,清辉的月光满满的,这样的月光给朴素的寒夜涂上色彩。原本朴素的夜景,在诗人眼中却是那样的色彩斑斓,令人心旷神怡。
三句,“风摇愁玉坠,枝动惜珠干”,是说,秋风摇动,担心像玉一样的露珠会坠落,枝干摇动可惜露珠已经凋落干净。
一个“愁”字,表明了诗人对于露珠坠落的担忧;一个“惜”字,表明了诗人对于露珠的喜爱。
“风摇”与“枝动”,代表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漂泊无依,但这并不能阻挡诗人对于美好的追求。这里面有一个迎难而上的理想主义情怀。
四联“气冷疑秋晚,声微觉夜阑”,是说,气温寒冷,让人怀疑这还是秋天的夜晚吗?声音微小,感觉到夜已将尽。
一个“冷”字,点出了寒露季节的特性。此时,已经不是中秋时节的“凉”了,而是一个“冷”了。因为冷,所以万物寂静,才能听到细微的声音。也因为夜已深,所以天气才会更冷,声音才会更小。此句和上句对仗非常工整,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。
五联“凝空流欲遍,润物净宜看”,是说,凝视空中,月光将要流遍;滋润万物,露水值得深情凝望。这句是从仰望、俯视的角度描写月下露珠的。仰望天空是一轮明月,流光溢彩;俯视大地是露珠润物,深情一片。
多么静谧的时光,多么难得的瞬间,诗人这一刻内心仿佛澄明透亮起来。
尾联“莫厌窥临倦,将晞聚更难”,是说,不厌倦的窥视外景令我抛开疲倦;将要破晓,美景聚在一起就更难了。
这是诗人表达内心情感的一句话。诗人用了“莫厌”二字,意思是不要厌倦,即对寒露月夜的特别情意。恐怕以后,再难有这么好的心境,这么好的时光了。
诗人身处现实的困境之中,内心却怀着对于美好的不懈追求,实在令人赞叹不已。
图片
深秋时节,北宋诗人邵雍写了《秋怀三十六首》诗,从多方面描绘秋天景象,抒发自己的感怀。其第二十一首,描绘寒露时节的秋景,抒发对于时节更替和人生境遇的感慨:
寒露缀衰草,凄风摇晚林。 鸟声上复下,天气晴还阴。 节改一时事,人怀千古心。 谁云子期死,举世无知音。
这首诗描绘寒露时节的深秋景象,表达了诗人对于时节更替和人生境遇的感慨,同时也蕴含了对于知音难觅的深深遗憾。
首联“寒露缀衰草,凄风摇晚林”,描绘了秋天的景象,寒露点缀在衰败的草丛中,凄凉的秋风吹动着傍晚的树林。这两句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,渲染出一种冷清、落寞的氛围。
颔联“鸟声上复下,天气晴还阴”,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环境的变化,鸟声上下起伏,天气时晴时阴。这里既展示了自然景象的多样性,也隐喻了人生的起伏不定。
颈联“节改一时事,人怀千古心”,表达了诗人对于时节更替和人生境遇的感慨。季节的变迁代表着时光的流逝,而人们的心中却怀着千古不变的情感。
尾联“谁云子期死,举世无知音”,运用了钟子期和俞伯牙的典故,表达了诗人对于知音难觅的遗憾。谁说子期死后,世界上就没有了解他的人了呢?“子期”,即钟子期,楚人,因善听琴,被俞伯牙视为知音。这实际上是诗人对于人生境遇中,理解自己、懂得自己的人的深深渴望。 整首诗情感深沉,既有对自然景象的描绘,也有对人生感慨的抒发,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知音难觅的遗憾和渴望。
图片
南宋诗人曹彦约的《寒露日阻风雨左里诗》,描写寒露节气的气候特征和美好景物,表现了归家的喜悦心情:
久谓热当雨,兹来归近家。
露寒迟应节,天变勇飞沙。
瓮白应浮酒,篱黄可著花。
一江三十里,直欲问仙槎。
左里: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下辖镇。
这是南宋诗人曹彦约的一首寒露诗。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写出了寒露节气的善解人意与闲适惬意,透露出诗人浓浓的生活情趣与对故乡的一片深情。
首联“久谓热当雨,兹来归近家”,写寒露节气诗人踏上归程。人们常说,天气热久了,就应当下一场秋雨了;近来归家,果然碰到风雨,还好离家乡已经很近了。。
寒露一到,天气才算是真正凉下来了。俗话说,“一场秋雨一场寒。”寒露节气,雨水也是凉凉的,给人无比清凉惬意的感觉。在秋风之中,诗人带着喜悦的心情,踏上归程,感受寒露节气的诗意与美好。
颔联“露寒迟应节,天变勇飞沙”,写寒露节气的天气。露水寒凉,姗姗来迟,应对着节气变化;天气突变,天空到处飞沙走石。
一个“迟”字,表现了寒露节气来得有点晚,与上文的“热”相呼应。但总归是来了,因一场风雨,而天气大变,飞沙走石,秋风萧瑟,让人感受到真正的寒露节气特征。
颈联“瓮白应浮酒,篱黄可著花”,遥想家乡的美好。想必家中酒瓮里的酒已经泛白了,应该斟满一大杯美酒;篱笆旁的菊花已经金黄了,可以采摘一些菊花。
一个“瓮”字,一个“篱”字,将归家后的美好场景展露出来。一个“白”字,一个“黄”字,道尽了寒露节气的绚烂与美好。美酒、菊花、闲情、自在,就成为度过寒露节气最快乐的事情。
尾联“一江三十里,直欲问仙槎”,是说,离家乡的水路,不过仅仅相隔三十里左右,回家之情,快乐万分,足以令人飘飘欲仙。这是写“寒露之惬意”。
都昌县,南联五水,北通长江,湖岸线长达185公里,大文豪苏东坡曾盛赞都昌风景:“鄱阳湖上都昌县,灯火楼台一万家。水隔南山人不渡,东风吹老碧桃花。”
“一江三十里”,这里的“一江”到底指什么?是前往都昌家的三十里水路?还是三十里外的鄱阳湖?又或是一百里之外的长江?又或是诗人心中之“一江”?其实,没必要明说,“一江”只是表象,对于归家的欣喜之情,才是最为重要的内在。
西晋张华《博物志》卷十记载:“旧说云天河与海通。近世有人居海渚者,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,不失期。”诗人这里借用“仙人乘槎”的典故,表达了对故乡的赞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纵览全诗,诗人通过白描手法,展现了寒露节气的变化,并通过想象,表达了对故乡的深爱以及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,是为描写寒露节气归家的深情佳作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